“这种总馆带分馆模式,可以让辖区群众及时享受文化馆高水平的文化服务,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回去好好学习。”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日前在渝参加2015中国文化馆年会,参观重庆市文化馆公共文化创新成果展时的这一席话,说出了很多省区市文化部门代表的参观心声。
近年来,重庆市着眼文化强市建设目标,努力探索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实践,通过实行“总分馆制”创新文化馆体制,凭借“数字文化馆”探索“互联网+文化馆”发展模式,用“公共文化物联网”实现百姓点单、政府配送,以“文化馆联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政府购买文化服务、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
“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馆繁荣发展的关键。”重庆市文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总分馆模式通过馆带馆、站带站推动全市文化馆(站)的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信息化,整体提升文化馆(站)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在总分馆模式探索中,重庆市渝中区文化馆、大渡口区文化馆的成效最为突出。其中,渝中区文化馆实行由区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区属公共文化设施、人员等进行统一规划的垂直管理模式,建成1个总馆、7个分中心、7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实现了文化馆分馆网络的全覆盖;大渡口区文化馆打造“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基层服务点”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延伸文化馆的服务链条,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自从家门口有了免费的数字文化馆,只要一有空,我就会到这里学习标准的舞蹈动作。”在重庆市北碚区数字文化馆体验厅,张大妈边跳边说。北碚区文化馆2012年率先启动综合性数字文化馆建设,并于2014年免费对外开放。该馆馆长董进波介绍,北碚区数字文化馆具备信息发布、互动体验、艺术欣赏、网上培训等功能,“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画展、学舞蹈,自免费开放以来,已吸引14万余人次前来。”重庆酉阳县文化馆建立了包括公共服务、群文创作、艺术培训等11个板块的网络文化馆。重庆市铜梁区数字文化馆建设则突出龙文化特色,打造了龙舞体验厅,重庆铜梁龙的故事与工艺也能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呈现。
2014年,重庆市文化馆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物联网试点,逐渐形成“你点我送、互联互通、政府购买、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以巴南区文化馆为例,该馆打造“点单式服务”,即以公共文化产品为内容,采取文化志愿服务形式,实行百姓点单、政府配送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该馆以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招募文艺展演团队24支、文化志愿者84名,建成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等4个资源库并上线运行。现在,巴南区文化馆已通过网络平台点单预约方式开展配送服务399场。
“卓教授的课讲得好,我学习摄影一年来,第一次听这么专业的摄影课。”这是日前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业余摄影爱好者黄小凤听完区文化馆主办的“艺术摄影的色彩美”幸福文化课堂后的点评。自2014年开始,重庆市开始在区县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探索实践。渝北区文化馆以声乐舞蹈、书法绘画、非遗传承、摄影技巧为重点,引领艺术普及多元发展。九龙坡区文化馆馆长杨池表示,幸福文化课堂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专业性和普及性相结合,对丰富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自我艺术修养有很大作用。北陪区文化馆每年面向基层开展送演出、送展览、送辅导等各艺术门类普及活动150余场次,带动基层开展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受众达40余万人次,拥有“缙云文化村村行”“缙云欢乐大舞台”等10余项特色品牌。
重庆市探索出一条市群众艺术馆带动区县文化馆的发展模式,以签订协议方式,先后与大渡口区文化馆、石柱县文化馆等从队伍建设、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等方面开展带动服务。此外,重庆市永川区文化馆依托当地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集中的优势,积极探索“馆校联盟”模式,依托院校在文化艺术理论、艺术鉴赏等方面专业知识进行交流探索,同时利用文化馆业务优势,面向学院进行培训辅导。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化馆、万盛经开区文化馆也与教育系统实行联动发展模式。
重庆市实施“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战略,公共文化服务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发展还不均衡。2014年初,重庆市统计局民调中心开展社区、行政村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分别有91.94%的社区居民、68.89%的农村居民喜欢送演出进社区、农村。根据调查结果,重庆市要求市级每年为区县(自治县)购买专业艺术表演院团的公共演出原则上不低于10场,区县(自治县)每年为乡镇(街道)购买公共演出原则上不低于4场,乡镇(街道)每年为村(社区)购买公共演出原则上不低于4场。2014年,重庆市在南川、潼南等5个区县试点政府面向社会购买文化演出服务,今年已在全市全面推开。